[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首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综合信息
 ·广告合作
  广告须知
 ·全文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高级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编 辑 部
  关于我们
  编辑办公
  创刊50周年专题片
 ·编辑部公告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已创建
· 202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2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李培明主编被聘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物探学字〔2017〕6号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 本刊将全文上网
        更多...
 访问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年 38卷 6期
刊出日期:2003-12-15

处理方法
测井技术
目录
经验交流
讨论与争鸣
启示
采集技术
综合研究
地震地质
综述
经验交流
   
目录
0
目录
2003 Vol. 38 (6): 0-0 [摘要] ( 157 ) [HTML 1KB] [PDF 834KB] ( 285 )
0
英文摘要
2003 Vol. 38 (6): 0-0 [摘要] ( 46 ) [HTML 1KB] [PDF 410KB] ( 202 )
709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年第38卷总目次
2003 Vol. 38 (6): 709-720 [摘要] ( 75 ) [HTML 1KB] [PDF 834KB] ( 214 )
采集技术
583 钱荣钧
炸药震源激发效果分析
本文从球面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克希霍夫积分公式的求解,分析了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面的曲率半径和波场强度的关系,指出爆炸产生的空洞形状对地震波强度有影响,在某一方向上的弹性波振动振幅与等效空洞在此方向的曲率半径成正比。据此理论分析了实际工作中的炸药类型和形状,认为细长药柱和聚能激发均不能形成曲率半径较大的等效空洞,因而达不到增大激发能量的效果。为此提出合理选择炸药类型和形状的基本方法。
2003 Vol. 38 (6): 583-588 [摘要] ( 329 ) [HTML 1KB] [PDF 740KB] ( 509 )
588
《石油科学》(英文版)正式创刊
由石油大学主办,CNPC、SINOPEC、CNOOC三大公司研究院及几大油田协办的英文版《石油科学》(PetroleumScience)于2003年上半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内外发行的正式刊物,刊号为CN11-4995/TE。
2003 Vol. 38 (6): 588-588 [摘要] ( 220 ) [HTML 1KB] [PDF 110KB] ( 458 )
处理方法
589 王建花, 李庆忠, 邱睿
浅层强反射界面的能量屏蔽作用
当浅层存在强反射界面时,由于该界面的能量屏蔽作用,地震波往往很难透过此界面向下传播,因而无法形成反射。本文采用Zoeppritz方程,针对我国几个典型地区设计不同的模型对浅层强反射界面的能量屏蔽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找出了这几个典型地区得不到地震资料的原因。为此提出了6种解决方法:①尽量避开在降速层很厚的地方激发;②炮井打穿浅层强反射界面;③利用转换横波进行勘探;④采用平面波前法或用大基距组合激发;⑤使用具有方向特性的炸药震源;⑥中、深层出现火成岩及含煤层强反射界面时,在处理中下功夫。
2003 Vol. 38 (6): 589-596,602 [摘要] ( 309 ) [HTML 1KB] [PDF 962KB] ( 578 )
597 张繁昌, 印兴耀, 赵剑
慢度法全波场模拟及其水平慢度积分的实现
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需要以某种正演算法为基础。本文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慢度法计算层状介质的叠前地震记录。同反射率法一样,慢度法也能够提供地震波场的完全解,包括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形成的一次波、多次波和转换波信息,而且其中间结果容易解释。具体实现步骤为:①通过傅立叶变换和汉克尔交换将本构方程和弹性动力学方程变换到频率-慢度域;②在频率-慢度域得到反射、透射系数矩阵递推公式;③分别对频率和慢度进行积分变换得到时-空域的地震道集。文中还讨论了慢度积分计算中解的稳定性问题。
2003 Vol. 38 (6): 597-602 [摘要] ( 333 ) [HTML 1KB] [PDF 586KB] ( 515 )
603 胡中平
优化6次项NMO校正方法研究
随着大排列地震勘探的发展,2次项NMO动校正技术已不能满足大排列的动校正精度要求,但高阶方程的求解具有参数复杂、计算量大的问题。本文在分析Tariq方程的基础上,根据Tsvankin等人提出的方法,介绍一种计算速度快、方程参数简明的时距曲线表达式——NMO校正6次项优化方程。由于该方程展开截断误差比泰勒6次项小,因此精度更高。通过理论记录和地震数据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优化6次项方程对大排列地震数据进行NMO校正的效果比泰勒6次项好,可使地震同相轴在不同炮检距处更具相关性,避免了混波现象,改善了叠加剖面的分辨率和连续性。
2003 Vol. 38 (6): 603-607 [摘要] ( 515 ) [HTML 1KB] [PDF 750KB] ( 501 )
608 张建中, 王克斌
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把观测面划分成许多CMP面元,在每一个面元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②通过对相邻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进行双线性插值,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长波长静校正量;③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去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④把求出的各炮点和接收点的长波长和短波长静校正量相加,就得到各炮点和接收点上的总静校正量。该方法在沙漠地区的三维静校正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03 Vol. 38 (6): 608-610 [摘要] ( 299 ) [HTML 1KB] [PDF 364KB] ( 500 )
611 林伯香
最小静校正误差浮动基准面方法
基准面是静校正计算中的一个最重要参数。静校正计算时一般假设射线在近地表附近为垂直传播,这种假设往往与射线实际传播的路径不符。如果选择不同的基准面,相应的速度分析和叠加结果也会不同。本文分析了静校正误差与基准面位置、低速带结构的关系,并通过理论和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浮动基准面对速度分析结果和静校正计算误差的影响,提出了最小静校正误差浮动基准面的确定方法。在此浮动基准面上求取的叠加速度仅取决于低速带底板下伏介质的速度,而与地形、低速带无关。利用此法做静校正,所获得的叠加速度可以直接用于时深转换;动校正后的时间均方差较小,有利于实现同相叠加。
2003 Vol. 38 (6): 611-617 [摘要] ( 311 ) [HTML 1KB] [PDF 577KB] ( 527 )
618 吕小伟, 陈小宏, 刁顺
利用L1范数求取道间时差技术进行地震道插值
本文采用L1范数求取道间时差技术求出剖面上每一样点的时间倾角,然后逐道进行倾角插值。当出现较多空道时,利用L1范数极小准则找出差值道集中绝对值最小点对应的移动时间,求出时间倾角进行插值。此法既能适应线性同相轴插值、非线性同相轴插值,又能适应等道距、非等道距插值。通过对合成记录及实际记录的处理表明,此法具有比常规道内插方法速度快、精度高、适应性强等优点。
2003 Vol. 38 (6): 618-622 [摘要] ( 315 ) [HTML 1KB] [PDF 529KB] ( 448 )
综合研究
622
外刊题录
2003 Vol. 38 (6): 622-622 [摘要] ( 210 ) [HTML 1KB] [PDF 100KB] ( 487 )
623 姚姚, 唐文榜
深层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洞缝型油气藏可检测性的理论研究
本文使用随机介质模型及非均质弹性波波动方程进行了系统的正演模拟和大量的理论分析。正演模拟的结果为溶洞可检测性的研究和充填流体溶洞的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研究表明,用常规频带(主频为20~40Hz)地震数据可以探测高度为2~15m的充填流体的溶洞,并描述溶洞空间分布,圈定其边界,估算其高度。在常规地震频带(20~40Hz)条件下,当溶洞高度在2~15m范围内变化时,其绕射波垂直分量的振幅受洞高变化的影响较小,而水平分量则几乎不受洞高变化的影响。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理论和非均质弹性波波动方程的正演模拟技术,本文实现了10°m级的超小型任意形状溶洞的正演模拟,为类似溶洞的不规则、非均匀、超小型地质体的正演模拟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2003 Vol. 38 (6): 623-629 [摘要] ( 381 ) [HTML 1KB] [PDF 730KB] ( 640 )
630 魏建新, 王椿镛
横波测试技术的实验室研究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横波的实验室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实验室中的横波受横波换能器及其性能、岩样尺寸及结构、测试位置及耦合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横波测试要比纵波观测困难得多。本文从介绍横波换能器的结构和性能着手,列举了不同类型横波换能器的使用方法和一些横波测试技巧。要获得高质量的横波测试效果必须注意以下事项:①仔细了解横波换能器的偏振特性;②蜂蜜和锡箔是最佳的耦合剂;③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应使发收换能器的偏振重合;④岩样直径小于25mm时,要特别注意波振动模式的转换。
2003 Vol. 38 (6): 630-635 [摘要] ( 311 ) [HTML 1KB] [PDF 588KB] ( 475 )
636 李录明, 罗省贤
复杂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与静校正
针对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问题,本文研究了三维初至波表层模型层析反演及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了三维地震直达波、回折波、折射波及三者组合的初至波和具有三维空间变速优势的三维层析反演,实现了适应速度任意变化的复杂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此法对初至的要求是,只需检测首先到达的波的起跳时间,无须解释此波的类型;三维模型正演采用以费马原理为基础的三维网络法射线正演方法;三维层析反演采用带阻尼的最小平方QR分解迭代算法。采用上述措施不仅可提高表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的可靠性,为三维地震资料层析静校正提供合理的表层速度模型,而且提高了计算效率,增强了方法的实用性。
2003 Vol. 38 (6): 636-641 [摘要] ( 400 ) [HTML 1KB] [PDF 837KB] ( 552 )
642 凌云研究组
基本地震属性在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地震属性在碳氢检测、储层参数预测和层序地层解释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将地震属性用于沉积环境解释却不多见。本文的目的旨在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种类繁多的地震属性中,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和相干数据体、波形聚类可以定义为基本地震属性,其他地震属性均与这5种基本地震属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这5种基本属性均能反映某种沉积现象:瞬时振幅可以反映地层的波阻抗(速度及密度)和孔隙流体的差异;瞬时相位可以刻画岩性变化的边界和一些异常体的边界;相干数据体可以反映地质体的空间变化;波形聚类可以反映地质体的空间相似程度。为了提高采用基本地震属性解释沉积环境的可信度,用宽方位角观测是十分有益的。采用相对保持振幅与高分辨率处理是必要的条件,在解释中如何合理选择参考标准层进行井信息标定也是成功的重要保证。选择参考标准层的条件是:①该层在研究区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②该层和目的层间必须在一个沉积旋回内,或处在一个地震波周期内。研究表明,采用上述方法提取的地震属性可以获得地震分辨率小于¼波长的沉积环境信息,就是说,此法可以用于沉积微相的解释和预测,为寻找有利储集相带提供重要信息。
2003 Vol. 38 (6): 642-653 [摘要] ( 536 ) [HTML 1KB] [PDF 1703KB] ( 510 )
654 陈志德, 杨文采, 李玲, 王丽艳
松辽盆地北部深反射地震X2分布处理及其深部地质特征
人们在利用深反射地震资料进行深部地质解释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在高噪声背景下识别地震反射的相干同相轴,以便确定地下反射结构的模式。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制作线条图,目的是简化地震反射、突出地下反射结构。在总结20多年来深反射地震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实现了深反射地震资料的X2分布处理技术。该方法根据深反射地震技术的特点,从反射结构与能量的角度,突出深部构造。认为经X2分布处理得到的深反射构造线条图剖面能够清晰地反映现今的地下构造格架,而构造与能量叠合剖面,强弱显示分明,其中较弱的反射表示老的或幅度不大的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较强的反射表示新的或幅度较大的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从岩石物性的角度来讲,强弱分明的深反射剖面体现了不同岩性的接触关系与划分边界,如拉张下地壳的强反射表示韧性剪切带等。研究结果表明,松辽岩石圈呈现典型的大陆裂谷特征:超过20km厚的显生宙地层,上隆而且破碎的莫霍面,以及由拉张和间歇性挤压造成的断裂体系等。初步认为该区上中地壳存在巨厚前中生代及古生代地层,并伴有多组穿过地壳的断裂系统,具有较好的深部油气运移及储藏前景。
2003 Vol. 38 (6): 654-660 [摘要] ( 411 ) [HTML 1KB] [PDF 1248KB] ( 498 )
测井技术
661 陈雪莲, 乔文孝, 李刚
声波测井相控线阵声波辐射器的指向性测量
本文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声波测并相控线阵声波辐射器的指向性测量方法。实验中自制了三个不同结构的声波测井相控线阵辐射器和相应的多通道激励信号源,利用高精度定位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设备测量了各个相控线阵辐射器在水中的垂直指向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相邻阵元的激励信号延迟时间的增加,相控线阵的辐射声束指向角不断变大;通过适当的幅度加权、降低激励信号的频率、调整阵元的间距等措施可以改变辐射声束的方向和辐射主瓣的角宽。把指向性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一致性很好。声波辐射器辐射声波方向和辐射主瓣角宽的调整和控制对于新一代声波测井和井间地震勘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003 Vol. 38 (6): 661-665,679 [摘要] ( 323 ) [HTML 1KB] [PDF 988KB] ( 501 )
地震地质
666 隋淑玲, 赵开连
断裂构造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以济阳拗陷曲堤油田为例
曲堤油田构造破碎,断层多,断块小,构造断裂对油气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将其早第三纪湖盆裂陷阶段划分为三个伸展幕,各幕式期间的盆地构造样式差异,形成了曲堤地垒“东西向分带、南北向分块”的构造格局。该区的油气富集程度取决于断层的侧向封堵性。从影响断层封堵性的多种因素分析认为,曲堤油田Ⅱ、Ⅲ级甚至Ⅳ级断层一般都有较好的封堵性;弧形断层内侧或锯齿状断层发育段比断层平直发育段封堵性好;近SN向走向的传递断层一般具有较好的封堵性。上述断层周围纵向上控制的含油层系多,含油高度大,平面上含油范围大,富集程度高;而在晚第三纪形成的EW向断层,一般封堵性较差。
2003 Vol. 38 (6): 666-670 [摘要] ( 323 ) [HTML 1KB] [PDF 622KB] ( 493 )
671 王锋, 刘池洋, 赵红格
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以地震反射特征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确定了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基底拆离形成的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滑脱面以上有多层平行反射,不出现逆冲推覆前缘带复杂变形造成的杂乱反射;在平面上拆离滑脱构造与周边构造有明显的不协调性;它是在晚侏罗世地块西部大规模的东西向逆冲推覆所造成的南高北低的构造背景下,因重力作用沿T9界面附近的煤系地层由南至北拆离滑脱形成的,在东、西、北均以断层与周边相接,为一外来岩席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在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强烈变形区,因重力作用导致从南至北的拆离滑脱,形成了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并且完整的石沟驿复向斜覆盖在原地岩席之上,这对该区构造演化史研究及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2003 Vol. 38 (6): 671-674 [摘要] ( 307 ) [HTML 1KB] [PDF 489KB] ( 497 )
经验交流
675 邵雨, 李学义, 孔智勇, 王建民
模型速度建场方法的应用研究
以往的地震速度分析大致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是静校、相关处理和速度谱,均以提高成像质量为目的;第二部分是解释、速度分析和成图,均以获取地质成果为目的。本文介绍的模型速度建场法则是把上述两部分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综合分析,采用三维静校空间场、射线追踪和模型迭代等方法,再结合三维速度场最终完成构造图,速度精度显著提高。本方法在准噶尔盆地盆5井地区应用效果很好。
2003 Vol. 38 (6): 675-679 [摘要] ( 356 ) [HTML 1KB] [PDF 965KB] ( 532 )
680 贾红义, 陈建平, 谭明友, 阎汉杰, 李学田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在合肥盆地勘探中的应用
在合肥盆地开展了高精度重力、航磁、电法、地震(简称重磁电震)、化探等多种方法勘探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重磁电资料的目标处理,建立起全区地球物理场;应用重磁电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的主要成果有:①完成了印支面及结晶基底构造图;②发现了“影子盆地”;③本区自南而北划分为四个构造带,即前陆冲断带、前渊沉降带、前隆断褶带、隆后斜坡带;④指明前陆冲断带和前隆断褶带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2003 Vol. 38 (6): 680-686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845KB] ( 420 )
687 孙志华, 郑俊茂, 甘嫦华, 丁世文
地震解释技术在N50井区的应用
以精细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相干数据体技术、TDQ(time-depth-quality)技术对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N50井区阿尔善组二砂组进行了精细断层解释,并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地震相进行了自动识别,精确划定了5种地震相带,再结合单井相分析,将5种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进而确定各沉积相的分布,指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相为该区的有利沉积相带。
2003 Vol. 38 (6): 687-689 [摘要] ( 282 ) [HTML 1KB] [PDF 649KB] ( 443 )
讨论与争鸣
690 於文辉, 张丽琴, 王家映, 周玉琦
从多相介质的角度看勘探地震与开发地震波动方程的差异
勘探地震以研究储液构造为目的,开发地震以研究储液构造细节及构造内流体储存特征为目的。本文在正确阐述地层压力物理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二组分复合不均匀介质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勘探地震与开发地震的位移运动方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预应力项的不同,勘探地震的预应力是多相介质中弹性波传播中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所引起的等效阻尼力梯度对第二相介质做的“功”,开发地震的预应力是孔隙压力梯度对第二相介质做的“功”。
2003 Vol. 38 (6): 690-700 [摘要] ( 260 ) [HTML 1KB] [PDF 908KB] ( 532 )
综述
701 熊翥
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
本文从油气勘探对物探技术的需求出发,力图在总结当前我国物探技术(主要是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之上,找出存在的问题,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建议落实某些研究课题并组织技术攻关,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以满足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文章对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偏移、波阻抗反演、AVO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展开了讨论;并对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改善深层数据品质、地震各向异性处理、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以及隐蔽油气藏勘探等大家十分关注的若干热门问题和专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阐述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所得到的某些粗浅认识;最后围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向油气田开发服务领域延伸,对紧密相关的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井下与井间地震、时移地震技术进行了简单探讨,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本文将分期连续刊登论述,请读者留意。
2003 Vol. 38 (6): 701-706 [摘要] ( 283 ) [HTML 1KB] [PDF 725KB] ( 541 )
启示
706
恭贺杜世通教授70寿辰暨物探学术研讨会
杜世通教授193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1955年进入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回国后在北京石油学院任教,现为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 Vol. 38 (6): 706-707 [摘要] ( 266 ) [HTML 1KB] [PDF 101KB] ( 387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写作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主编审稿
 专家审稿
 申请成为审稿人
 读者中心
 期刊订阅
 免费电子目录
 下载中心
 稿件加工模版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地球物理学报
           更多...
冀ICP备14016681号
版权所有 © 2008《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304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