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首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综合信息
 ·广告合作
  广告须知
 ·全文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高级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编 辑 部
  关于我们
  编辑办公
  创刊50周年专题片
 ·编辑部公告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已创建
· 202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2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李培明主编被聘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物探学字〔2017〕6号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 本刊将全文上网
        更多...
 访问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7年 32卷 1期
刊出日期:1997-02-15

目录
论文
经验交流
外刊题录
人物介绍
消息
综述
经验交流
   
目录
0
目录
1997 Vol. 32 (1): 0-0 [摘要] ( 185 ) [HTML 1KB] [PDF 777KB] ( 433 )
论文
1 底青云, 王妙月
地震法直接检测油气的机理及识别标志
亮点技术和AVO技术曾使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若利用弹性波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则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食油气地层的振幅异常特征。基于这个想法,本文归纳、总结并设计了六种国内外典型含油气圈闭模型,并且计算了这些模型的全波理论地震图。文章通过对仿真全波地震波场特征的分析认为:基于波动理论的全波仿真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支持基于合成记录模型的亮点技术结果,而对基于射线理论的AVO研究结果要给出修正。在具有地面地震记录和VSP记录的条件下,通过该模拟技术可获得可靠的油气藏波场特征识别标志。
1997 Vol. 32 (1): 1-15 [摘要] ( 308 ) [HTML 1KB] [PDF 1817KB] ( 564 )
16 谭廷栋
测井解释发现油气层的典型案例
在我国石油勘探史上,有些探井经录井无油气显示,后经测井解释发现了油气层。本文列举了庄39井、文23井、柯2井和王6井等四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其中庄39井和王6井位于黄骅拗陷,文23井位于东设凹陷,柯2井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这些案例表明,使用单一测井方法解释油气层存在多解性,但若将相应的测并解释方法与井壁取心方法联合解释,则可以从洲并解释的油气层中识别出气层。
1997 Vol. 32 (1): 16-25 [摘要] ( 281 ) [HTML 1KB] [PDF 899KB] ( 749 )
27 唐晓雪, 唐建侯
用P-SV转换波资料研究储层各向异性
四川盆地的油气层大多为裂缝一孔隙里储集层。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很适合用横波的偏报特性寻找储层的裂缝发育带。为此,在该盆地灵音寺地区,采集了高质量的P-SV转换波资料。通过资料处理发现,穿越下二叠统储层的转换波发生了明显的分裂现象,快、慢根波的振幅差异、各向异性系数的大小均与储层裂缝强度的横向变化紧密相关。由此说明,利用P-SV转换波资料是检测裂缝发育带的有效方法。
1997 Vol. 32 (1): 27-33 [摘要] ( 321 ) [HTML 1KB] [PDF 635KB] ( 652 )
34 符力耘, 程胜, 段玉
地震波阻抗反演的ANNLOG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通过地震子波的多级分解和多级非线性变换,得到一种非线性地震褶积模型。将该模型与F-P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相结合,可形成一套利用测井和地层约束的高分辨率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ANNLOG)。其突出的特点是:多级非效性变换能使迭代反演快速收敛,并具有极高的纵向反演分辨率;用于存储多级地震子波的人工神经网络,可根据地震数据动力学特征在横向上的变化进行可靠的自适应外推反演,并在横向上保持纵向分辨率的连续性;采用地层约束反演,使ANNLOG技术适用于大断距断层、地层尖灭等复杂地质构造情况。
1997 Vol. 32 (1): 34-44 [摘要] ( 295 ) [HTML 1KB] [PDF 1850KB] ( 656 )
45 寻浩, 董敏煜, 牟永光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AVO
介质各向异性是影响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VO)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Aki和Rrchards的方法进行推广,推导出两个弹性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密接条件下平面波反射和透射系数,并给出弱弹性TI假设下的近似式。近似式的物理意义明确,而且精度明显高于前人的结果。P-P波近似式表明,上下层的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δ差在小到中等入射角范围内对AVO起重要作用;而对更大的入射角(20以外),P波各向异性参数εp差对AVO也有强烈的影响。就P-P波AVO拟合而言,TI不影响零炮校距反射系数,但对梯度有直接影响。对三类(高阻抗、近零阻抗差、低阻抗)各向同性的含气砂岩,研究了上覆TI页岩对P-P波AVO的影响,并指出上覆TI页岩可能会使含水砂岩呈较强的AVO增加趋势。
1997 Vol. 32 (1): 45-56 [摘要] ( 268 ) [HTML 1KB] [PDF 764KB] ( 505 )
57 李录明, 罗省贤
相移加校正叠前深度偏移及偏移速度分析
从理论上说,叠前深度偏移是众多的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方法中最精确的偏移方法。本文针对纵、横向变速的复杂地质模型,采用相移加校正(PSPC)方法在CSP道集上实现了二维叠前深度偏移。该方法是以相移法为基础,加上局部速度变化因子校正(即PSPC),并用自动统计子波方法确定震源函数形式,因此该法既不受地层倾角的限制,又可解决复杂构造的横向变速问题。理论与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处理精度及信噪比。在深度偏移中,速度模型直接影响偏够成像的质量及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批量及交互方式求取偏移速度的方法,可为偏移提供较为精确的速度模型。该方法是以叠前深度偏移为基础,采用全局寻优的遗传算法,可快速求取较高精度的等效偏移速度及层速度。在叠前深度偏移中采用本文方法确定的速度模型,可获得与钻井层位深度相吻合的深度偏移剖面。理论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是有效而实用的。
1997 Vol. 32 (1): 57-67 [摘要] ( 301 ) [HTML 1KB] [PDF 1288KB] ( 571 )
68 张文生, 何樵登
约束走时层析成像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是反演地下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与医学CT不同,一般地震波射线对目的区覆盖不均匀,所获得的数据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若初始猜测不准,常规的成像方法,如阻尼最小二乘法、ART法等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为此,我们研究了带有约束条件的成像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加入不等式约束条件后再求解最小二乘问题的。文中得出了这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的解。处理该问题的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非线性约束最优化问题。最后的数值结果及解的评价证明了该方法在处理射线数据不足情况下的有效性及优越性,且有一定的抗噪能力。
1997 Vol. 32 (1): 68-74 [摘要] ( 325 ) [HTML 1KB] [PDF 554KB] ( 712 )
75 张霖斌, 纪晨, 姚振兴
叠后地震道反演的随机爬山法
本文在Huang等人(1995)提出的随机爬山法(SHC)基础上,使用Ingber(1993)给出的依赖于温度的似Cauchy分布产生的新模型,构造一种叠后地震道及演的新随机爬山法。此法的基本思路是将目标函数定义为归一化的相似系数E,通过SHC法反演得到一个波阻抗模型使E达到极大值。此法在每次迭代构造新模型时,既能在高温时进行稀疏点搜索,又能在低温时于当前模型进行搜索,从而加快了迭代和收敛速度。文中通过对实际声波测井曲线进行SHC反演,采用有、无噪声两种情况,经过44次迭代,相似系数E达到0.99,不论有、无噪声,反演结果均与实际曲线非常接近。该法不仅可以反演出高分辨率的波阻抗剖面,而且可以用于反演孔隙率参数。
1997 Vol. 32 (1): 75-80 [摘要] ( 294 ) [HTML 1KB] [PDF 529KB] ( 509 )
81 何惺华, 王玉玲, 刘跃华, 黄史浩
井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及效果
与常规的二维和三维地震相比,并间地震资料处理具有不同的特点。鉴于井间地震通常采用三分量观测,直达纵波在X与y分量上强,X分量上弱;而直达横渡在X分量上强,在X与y分量上弱。所以在资料处理时,首先分离纵横渡,然后分别实施:①利用初至波旅行时信息,通过层析及演,得到井间介质层速度空间分布剖面后对上行和下行的反射波进行类似于VSPCDP的专项处理,产生一个井间的反射波归位成像剖面。通过对实际井间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用目前所研究的处理方法、软件和流程,可以获得井间的高分辨率的层析成像图和反射成像剖面。
1997 Vol. 32 (1): 81-89 [摘要] ( 267 ) [HTML 1KB] [PDF 872KB] ( 578 )
90 金孟哲, 金星
波动方程可变参数偏移方法
在波动方程偏移方法中,采用何种计算方法是提高地震资料处理效果的关键,而在计算方法中使用何种差分方程取代偏微分方程则是问题的核心。笔者在分析现有波动方程偏移方法"WEMIG"程序过程中发现,用差分方程近似取代偏微分方程时,不考虑地质构造的特点,一律采用固定不变的权重比例系数,会导致地震反射的连续性变差、反射层断点不清晰、画弧现象严重等缺陷。本文阐述了现有方法中各系数的来龙去脉及其物理含义,并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建立差分方程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地震道间可变权重系数W和邻近深度、时间点之间的可变权重系数的方法,实现对不同特点的地震资料选用不同的权重系数,以达到改善偏移剖面质量的目的。处理中在该连续而连续性不好的部位可取较小的W(1,2或3);在断点不清晰的部位,可取较大的W(>4);若需减少画派现象时,则应取较大的W值和θ值(θ≥2)。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作为常规处理方法使用,但更适合于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
1997 Vol. 32 (1): 90-97 [摘要] ( 223 ) [HTML 1KB] [PDF 448KB] ( 492 )
98 李勤学, 张向君, 吴志强, 李清仁
反射系数满足分形条件下的反褶积
本文从分形理论出发,对地震反射系数序列进行了分形研究,得出反射系数的功率谱并不是白噪的,在多数情况下与频率的幂指数成正比关系,即具有分形特征。作者用反射系数序列具有分形特征取代反褶积中对反射系数功率谱为白噪的假设,提出了分形反褶积,并作了详细的方法原理论证。文中列举了理论和实际资料处理实例,其结果表明,分形反褶积能较好地改善反褶积的质量,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1997 Vol. 32 (1): 98-103 [摘要] ( 257 ) [HTML 1KB] [PDF 878KB] ( 545 )
104 山秀明, 李龙俊, 冯振明, 王衡鉴
分层地电模型的正演递推关系
通过对分层地电模型中电磁波传播的路径分析,我们导出了一种逐层向上的地电系统正演迭代关系。研究系统函数特性,可以得出:①层状地电结构对于垂直入射电磁波的脉冲响应为低通特性;②在低频端,浅层路径对于深层界面反射的掩盖是严重的;③根据脉冲响应反演分层参数存在着不适定性。
1997 Vol. 32 (1): 104-110 [摘要] ( 253 ) [HTML 1KB] [PDF 493KB] ( 445 )
消息
25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关于1997年学术研讨会安排的公告
按石油物探学会第四届委员会议精神,1997年学术研讨会将继续执行"分区联合、主题分工"的做法,在1997年的4,6,9三个月份分别举行南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地区性会议。
1997 Vol. 32 (1): 25-25 [摘要] ( 192 ) [HTML 1KB] [PDF 104KB] ( 580 )
26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授予物探局原总工程师孟尔盛特别荣誉──设立孟尔盛奖学基金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是世界有名的包含地球科学、采矿、冶炼、采油、加工等专业的工业学院。
1997 Vol. 32 (1): 26-26 [摘要] ( 227 ) [HTML 1KB] [PDF 88KB] ( 478 )
44
第66届SEG年会上的主席大会
1997 Vol. 32 (1): 44-44 [摘要] ( 211 ) [HTML 1KB] [PDF 85KB] ( 394 )
67 王悦军
全国石油系统第三次非地震物化探技术交流会议召开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组织召开的全国石油系统第三次非地震物化探技术交流会议于1996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北京十三陵石油工人疗养院举行。
1997 Vol. 32 (1): 67-67 [摘要] ( 214 ) [HTML 1KB] [PDF 104KB] ( 503 )
80 陆凌武
新型自浮式测井仪井下试验获得成功
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六O五研究所与中原油田联合研制的自浮式测井仪系统,近日在河南淮阳完成了井下现场试验。
1997 Vol. 32 (1): 80-80 [摘要] ( 228 ) [HTML 1KB] [PDF 79KB] ( 547 )
129 张德忠
地震资料处理会议在涿州举行
在"八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为了加强地震资料处理能力,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和水平。
1997 Vol. 32 (1): 129-129 [摘要] ( 233 ) [HTML 1KB] [PDF 103KB] ( 546 )
142 范文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再次选为中文核心期刊
据1996年8月重新选定并公开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上公布,《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再次被选定为石油天然气工业类学科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1997 Vol. 32 (1): 142-142 [摘要] ( 225 ) [HTML 1KB] [PDF 71KB] ( 577 )
经验交流
111 顾汉明
地震特征空间到储层特征空间的非线性映射
由井资料可提供研究层段的岩相、平均孔隙率、有效厚度和砂泥岩百分比含量等多种储层参数,再由它们组成多口井的多维储层特征空间;通过对这些样本用自组织入工神经网络特征映射实现样本聚类,找出可靠的井组及每一井组所对应的储层特征类别;然后,利用井位处的地震道,通过迭代计算确定反映地震道类区分能力的特征子集,并实现对地震道的聚类;最后,在每一分类中,采用多层前馈映射型神经网络将各地震道映射到由储层参数构成的地质空间,确定储层的平面分布。文中列举了在泌阳凹陷北部一个三维地震测区对主要产油层段应用此法进行储层参数空间定量分析的实例。
1997 Vol. 32 (1): 111-116 [摘要] ( 314 ) [HTML 1KB] [PDF 497KB] ( 584 )
117 朱生旺
f-x,y域三维道内插
1997 Vol. 32 (1): 117-123 [摘要] ( 307 ) [HTML 1KB] [PDF 987KB] ( 468 )
124 李章明, 刘贤功, 王顺国, 梁秀文
正交迭代静校正方法
本方法以野外获得的表层调查资料和野外静校正量作为初始条件,经初至拾取、道集分选后,以高速层顶板为基准面,在共炮点、共接收点和共炮检距三个域内分别提取剩余时差,进而对大量的数据体进行统计,利用正交迭代求取出全局最优化的剩余静校正量。然后将计算结果在道集上反复地检验、调整、剔除异常值,直至得到最佳的高速层顶板静校正量。该结果与基准面校正量合在一起即可作为最终的静校正成果供后续处理使用。
1997 Vol. 32 (1): 124-129 [摘要] ( 274 ) [HTML 1KB] [PDF 797KB] ( 626 )
130 罗立民, 王英民, 李晓慈, 张学军
运用层序地层学模式预测河流相砂岩储层
迄今为止,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陆相地层层序内部的岩性变化规律和对传集层的分布进行预测,仍是一个未能圆满解决的复杂问题。与海相环境不同,在陆相盆地中,影响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因素更为复杂多样,这主要裹现为河流平衡剖面对基准面的影响,以及气候和构造运动对沉积物的补给作用。本文根据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储油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提出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追踪对比储层的相应模式,以准层序为单元的地震对比方案,成功地重构了河沈沉积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原始沉积而。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的沿是振幅信息,即可有效地预测河流砂岩储层分布范围。
1997 Vol. 32 (1): 130-136 [摘要] ( 260 ) [HTML 1KB] [PDF 1105KB] ( 591 )
137 易维启, 陈必远, 李宏奇, 陈建文
地震采集数据自动检测系统
传统的地震采集数据验收,需要组织一个专家组,对照有关验收标准通项进行人工评价。不仅费时、费事,而且由于验收标准难以准确操作,再加上专家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的不同,因而导致验收评价结果不一致。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地震采集数据自动检测系统(英文名叫SeisTest)。利用此系统不仅实现了地震记录验收的全自动化,而且实现了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的转变。
1997 Vol. 32 (1): 137-142 [摘要] ( 250 ) [HTML 1KB] [PDF 471KB] ( 625 )
综述
143 王宏琳
石油勘探开发软件集成平台
石油勘探开发软件集成平台在勘探开发应用软件和操作环境(数据、用户、硬件/系统软件/通讯)之间,建立了一个一致性很强的接口层。本文首先何要地介绍了石油勘探开发软件集成平台(PSP)所依据的POSC标准体系,然后介绍了PSP1.0版本的实现和特点。PSP由数据平台、系统平台和用户平台所属的10个主要部分组成。该集成平台与POSC规范保持一致,其软件具有可靠、易发展、可移植和互换等特点。该集成平台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的石油软件工程国产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97 Vol. 32 (1): 143-152 [摘要] ( 322 ) [HTML 1KB] [PDF 862KB] ( 654 )
外刊题录
153
外刊题录
1997 Vol. 32 (1): 153-153 [摘要] ( 62 ) [HTML 1KB] [PDF 113KB] ( 167 )
人物介绍
155
地球物理学家 熊翥
熊翁先生于1941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报县天岳山区。196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6年初随会战队伍入伍参加四川石油勘探会战。
1997 Vol. 32 (1): 155-155 [摘要] ( 198 ) [HTML 1KB] [PDF 169KB] ( 272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写作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主编审稿
 专家审稿
 申请成为审稿人
 读者中心
 期刊订阅
 免费电子目录
 下载中心
 稿件加工模版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地球物理学报
           更多...
冀ICP备14016681号
版权所有 © 2008《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3042042号